(原标题:农业银行 | 乡村是根金财顺,县域为叶)
$农业银行(SH601288)$
“五连优”的背后
作者 |胜马财经出品人 周瑞俊
编辑 | 欧阳文
近日,在中国人民银行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度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中,农业银行获评最高等级“优秀”,在20家全国性金融机构中唯一连续5年获评“优秀”,同时实现所有一级分行全面“优秀”。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6月末,农业银行县域贷款和涉农贷款分别突破10万亿元和6.5万亿元,增速显著高于全行平均水平。
从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到县域金融普惠落地,农业银行以人为本,通过数字化技术驱动,将新时代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植入泥土与人心。当金融下沉不再是一句口号,而成为一条条通往村庄的路径、一位位驻守田埂的身影,农村金融的价值正在重估。而如何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、守住“第一责任田”,已成为大行展现金融担当的时代考题。
“饶才富式”扎根基层
6.5万亿元涉农贷款,如果说是农业银行如今扎根乡村振兴的全行成绩单,那么,在中国农业银行的乡村发展史册上,一位叫饶才富的平凡农行人,则正被越来越多农行人所学习、所“复刻”。
这位在福建农村扎根20余年的农行人,用一辈子的坚守和行动在基层留下深深足迹,他没有豪言壮语,却用实干定义了什么叫“金融为农”。他的工作很“土”,蹲在田埂上唠家常、挨家挨户为农户建账、为村集体跑项目和村干部一起整资料…,但正是这些带泥土味的“慢活”,帮助更多村民打开了通往现代金融的大门。
服务农民不是一次性地“送温暖”,而是一次次“走进去”的过程。如今,“饶才富式”的金融服务理念,已成为农业银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标杆方向。在全国范围内,农业银行持续将“饶才富式服务”推向全国,构建起一套下得去、扎得深、留得住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。
农业银行官方数据显示,其首创的农户建档模式,已形成业界规模最大的“三农”可信大数据,所推出的线上贷款产品“惠农e贷”,截至2025年4月末,余额超1.71万亿元,累计服务农户超1800万户。
而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“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”“推进肉牛、奶牛产业纾困”背景下,农业银行通过“智慧畜牧贷”,突破传统抵押限制,让“活体”变“活钱”,为畜牧业金融服务打造新范式。
“过去想扩大养殖规模,可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抵押,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。”邓春霞的这句话说出了不少养殖户的共同困境。在山西平遥县堡和村,邓春霞所在的和丰养殖合作社,如今已经实现从“肉牛难贷”到“牛在山上,贷在账上”的转变。
农业银行通过建立数字化牛只建档系统,将该合作社4200头肉牛完成线上登记,仅用一周时间,便获批780万元贷款。成活率提升12%,饲料成本下降15%,养殖数字化与金融支持正在形成良性闭环。
在西藏资金压力更为明显,“牦牛养殖周期长、资金回笼慢,饲料采购、草场维护样样都需要钱,资金短缺是个难题。”西藏洛扎县门当节朵合作社负责人感慨道。农业银行客户经理上门调研后,仅凭150头牦牛,该合作社就获批70万元贷款。
从山西平川到西藏高原,这场由科技驱动、金融赋能的变革,不只是产品创新,更是农业银行以数据重构信用的金融模式升级,回应了广袤乡村产业发展的真实需求。饶才富的价值,不仅在于他个人的事迹,更在于他背后所代表的服务有温度、落地有深度的金融理念,已从点滴实践中,逐渐内化为农业银行的组织文化、服务理念与创新体系的精神内核。
县域“叶茂”泽被乡野
10万亿元县域贷款,看起来只是一串数字,但如果说乡村振兴是农业银行深扎的“根”,那么县域正是它广茂铺展的“叶”。这些枝叶连接起润泽万家灯火,链接“泥土”与“钢筋”,撑起了乡村振兴与县域发展于一体的繁荣图景。
农业银行对县域金融体系的深耕,不只体现在具体的金融基础服务提供上,而是将服务与场景打通、将需求与供应重构、将科技与创新联动,进而将乡村与县域千百村庄、千家万户之间的金融需求,用网点、数字和科技通道一一融合。
值得关注的是,农业银行自主研发的“农银惠农云”平台,面向县乡政府和村两委、县域企业客户、农户等三类重点涉农主体,搭载了农业生产、农村政务和农民生活三大系列的28类场景,服务用户650多万、覆盖2657个县(区),累计带动金融服务总金额约千亿元。
据统计数据,在中国境内,农业银行设有县域营业网点多达1.27万个,实现县域地区全覆盖,海拔3500米及以上网点500余个。农业银行的县域金融,远非简单的服务提供,而是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、县域高质量发展,凭借其“枝繁叶茂”的广覆盖优势“泽被乡野”。
被称作“人类生命禁区”的西藏那曲双湖县,地处“世界屋嵴”的至高点。在这片面积达11.7万平方公里的高原土地上,农业银行西藏双湖支行是全县唯一的金融机构,17名员工、26岁的平均年龄,服务着1.3万名牧民群众。
面对严寒、缺氧与地广人稀的现实挑战,他们将银行“装”上马背、摩托和汽车,化身穿行于雪线上的“流动银行”。他们进帐篷、上牧场,把金融政策讲进牧民心里,把贷款服务送到家门口,助力牧民开旅馆、百货店、茶馆,用一笔笔金融“活水”激活高原生计,也把“温度”写进了冰冷海拔线之上。
农业银行正是通过总部、省行、地市行、县支行等之间资源调度与服务创新的快速响应,让每一个县域网点“枝叶”,都成为扎根前线的先锋服务队。这正是农业银行县域金融战略价值所在,既是乡村振兴的“润滑剂”,又是金融资金的“发动机”,更是乡村、县域居民与现代市场经济之间的“翻译官”。
金融是“带泥”的工程
乡村振兴、县域金融,已然嵌入农业银行的一个个网点,信贷投放、金融工具等资源配置也在随之发生对应变化,但对农业银行而言,却远远不够。
农业银行要做的是持续深入乡村振兴、县域发展一线,不只是金融落地,更是以带着“泥土”气息的方式,为农户、农村与农业企业送去实用的金融一揽子解决方案。从未远离土地,才是金融的本质,更是农业银行扎根三农事业的“泥土”工程。
就在近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发文章《乡村特色产业,如何持续发展》,报道农业银行立足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资源禀赋,积极助力做好特色产品文章、助力产业链延伸、推动新业态发展。
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,非遗苗族银饰代表性传承人王国春2021年启动“银匠村”建设,不久后遇到资金瓶颈。农业银行完成项目评估后,为其发放36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,有效缓解资金难题。
“银匠村”2024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,综合产值超千万元。2025年3月,农行再次为其追加流动资金贷款,助其拓展市场。“我们看中了这个项目的辐射带动能力,它对提升全县文旅产业很有帮助。”农行贵州丹寨县支行行长吴开亮表示。
这些活生生的案例背后,离不开活跃在一线、脚上“带泥”的农行金融服务者,是他们植根于村庄“肌理”,才让“泥巴味儿”变成了群众心中的“甜滋味”。
金融不只是报表里的利率和资产负债项,更是田垄间的一次讲解、农家屋檐下的一次谈心。农业银行的乡村金融工作,以脚上的泥、心中的诚,绘就一条服务“三农”的厚重底色。金融是带泥的服务,也是推动乡村振兴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泉。在这场持久战里,农业银行已准备走得更远、蹲得更低、扎得更深。
乡村特色产业如何持续发展?农业银行以“唯一五连优、实现全面优”给出答案,以县域贷款和涉农贷款分别突破10万亿元和6.5万亿元的“成绩单”予以佐证。
在这背后,是农业银行从体系设计到服务细节,从乡村振兴的深扎根到县域金融的广延伸;在每一个炊烟起处、农忙时节,让金融不遥远、不冰冷;而是一种看得见、用得上、信得过、随叫随到、有求必应的现实服务力量。
金融不是高原上的孤岛,而是泥土中的水脉。未来的乡村县域,不仅需要产业、技术,更需要以人为核心的金融温度与服务支撑。农业银行所走的这条路,或许不是最快的,但却是稳扎实打、抵达最远的!
END
关注我们,阅读更多精彩内容
胜马财经诚意原创金财顺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